2025年暑期,南昌影视传播职业学院组建社会实践队,深入萍乡、井冈山、南昌等城镇乡村社区开展社会实践,以“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文化赣鄱行”、“万名大学生进千站”三大主题行动为抓手,实践队将播音主持、影视编导、学前教育等专业优势转化为服务动能,通过“普通话+技能培训”、“红色研学+云端宣讲”、“非遗传承+短视频创作”等创新模式,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为文化传承书写青年担当。
一、推普助力乡村振兴:让普通话成为乡村发展的“连心桥”
南昌影视传播职业学院“红塬之声”推普团以“语言+文化+实践”模式,在萍乡、井冈山、南昌市等城镇乡村社区开展行动,主要围绕萍乡市上埠镇萍瓷社区、长丰乡、湘东区等地进行推普。团队创新设计“趣味推普小课堂”,将绕口令训练与漆扇制作、书法课结合,让留守儿童在动手实践中提升表达能力;针对星海电瓷厂工人需求,开展普通话课堂,通过“专业词汇发音课”帮助工人减少沟通障碍,特设工作用语生僻字趣味课堂,让生产沟通更顺畅;在长丰乡,推普团采用“标准普通话+乡音转译”方式宣讲移风易俗政策,团队与村民共同参与并制作宣传短视频,让村民“听得懂、记得住”。
二、文化赣鄱行:在行走中感悟红色基因的时代价值
作为江西省“文化赣鄱行”大思政实践的重要参与单位,南昌影视传播职业学院实践队沿着“红色文化”深入研学。
1. “学”:深学细悟,筑牢思想根基
实践队循着红色足迹,在沉浸式学习中感悟精神伟力,夯实思想根基。在井冈山革命纪念馆,队员们聆听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罗庆宏教授的专题讲座,透过历史细节深刻领会“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井冈山精神内核;在萍乡安源革命纪念馆,通过文物展陈的无声诉说与场景复原的历史重现,重温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的壮阔征程,深切感悟工人阶级在时代浪潮中的觉醒与担当;在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循着“枪声破晓”的历史脉络,细细体悟“坚定信念、听党指挥、为民奋斗、百折不挠、敢为人先、勇于胜利”的八一精神。正如南昌影视传播职业学院党委书记左江江在井冈山开展微党课时所讲:“实践是青年成长的最好课堂,希望同学们用脚步丈量赣鄱大地,用行动书写青春答卷,展现了新时代高校学子的使命担当。”
2.“讲”:创新传播,让红色故事活起来
实践队充分发挥影视专业优势,创新“讲”的形式,让红色故事“声”入人心。在上埠镇萍瓷社区,队员们开设“趣味推普小课堂”,用绕口令、词语游戏寓教于乐,并带领留守儿童制作“红色赣鄱·魅力萍乡”主题漆扇,将普通话推广与非遗文化、红色传承巧妙结合,让童声传递文化自信。在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等地,队员们化身“红色宣讲员”,结合所见所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市民游客讲述工运历史、解读八一精神,现场宣讲吸引众多群众驻足聆听,亲子共学的场景尤为动人。最具创新性的是“云端共享”模式: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的左江江书记现场微党课、古窑文化展示馆的负责人访谈、安源纪念馆的宣讲创作,均通过直播实时推送,打造“没有围墙的红色课堂”。线上“云参观”、“云听课”引发热烈互动,直播间一句句“向革命先辈学习”、“乡村振兴需要这种精神”的留言,印证了“青春之声”借助融媒体力量产生的广泛共鸣与时代回响。
3.“研”:深入调研,探寻传播途径
针对红色文化传播现状,实践队沿着红色足迹调研,通过在井冈山革命纪念馆、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等地开展调研,带着问题意识,实践队深入开展“研”,探寻红色基因的当代转化路径。在萍乡上埠镇古窑文化展示馆,队员们结合清末龙窑遗址和印有“工农联盟”的青花瓷片,开展跨学科调研,挖掘“瓷业工人大罢工”支援秋收起义的尘封历史,探究“釉料配方曾为情报密码”的红色往事,并与馆方探讨“红色文创釉彩”的开发思路。在星海电瓷厂(红军兵工厂旧址),队员们访谈“党员先锋岗”技术工人,记录现代电瓷产业如何传承“红色电波”的匠心,思考传统产业科技赋能的启示。聚焦红色资源活化共性难题,实践队在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等场馆,分组深度访谈工作人员,并自制问卷向游客发放,围绕“青年视角下红色文化的传承现状与创新路径”收集有效问卷六百余份。线上同步发起的“云调研”,广泛吸纳网友对红色文创、文旅融合的建议。这些扎实的田野调查和数据分析,为破解红色文化“如何更吸引青年”、“如何创造性转化”提供了宝贵的“青年方案”和一手依据。
4.“践”:知行合一,践行青春担当
“践”是检验学习成果、彰显青春担当的最终落脚点。实践队将红色精神外化为服务社会的具体行动。在井冈山、萍乡市上村红军战场遗址,队员们化身“红色守护者”,仔细清扫步道垃圾,规整烈士纪念碑周边环境,并转战水库河道清捞塑料瓶、废弃渔网,将生态环保理念融入红色基因传承。在萍乡芦溪县萍瓷社区,聚焦“一老一少”,队员们为留守儿童带来知识与美的滋养,更分组走进老党员家中,聆听奋斗故事,主动打扫庭院、整理物品,用青春活力温暖前辈,用点滴行动传递关怀,完成了一场跨越年龄的初心对话。从红色圣地到田间地头、工厂车间(星海电瓷厂),队员们用镜头记录产业振兴,思考如何用专业技能(如影视创作)讲好红色故事、服务地方发展。从陵园宣誓到社区服务,从文物守护到生态行动,南影学子用双脚丈量省情民情,将“学讲研”的感悟转化为“行走的思政课”和“实干中的青春答卷”,生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强国有我”的使命担当。
三、万名大学生进千站:以青春之名践行使命担当
实践队深入江西省萍乡市,积极响应“万千学子进千站”行动号召,在长丰乡宗里村、羊田村、湘东区老关镇等地开展暑期大思政实践活动,以多元形式赋能乡村文明,践行青年担当。在长丰乡,队员们以宗里村、羊田村文明实践站为阵地,为留守儿童开设文体支教课堂,通过趣味体育、艺术启蒙点燃孩童梦想;创新采用“三句半”文艺形式宣讲移风易俗,深入田埂普及三农政策,厚植文明乡风。实践队还走进王麓水烈士纪念馆,在红色教育中赓续精神血脉,筑牢信仰之基。
转战湘东区老关镇红星村后,团队聚焦“传统文化+实用技能+科学探索”三维赋能:开设古诗诵读与书法课程,在笔墨间传承文化薪火;联合红十字会开展急救培训,教授海姆立克法、CPR等技能,为儿童筑牢安全防线;通过科学实验、趣味足球激发探索精神,并深入田间调研乡村发展需求。青年学子将课堂所学转化为振兴之力,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他们的足迹印证:当青春投身乡土,文明之花便能在沃野灼灼绽放,为乡村振兴注入澎湃动能。
从推普课堂的琅琅书声,到红色场馆的沉浸式宣讲;从留守儿童的笑脸,到老党员眼中的期许,南昌影视传播职业学院的青年学子以实践为笔,在乡村振兴与文化传承的画卷上绘就了属于他们的青春篇章。这既是落实教育部“大思政课”建设要求的生动实践,更是新时代青年“强国有我”誓言的铿锵回应。学子们在红色沃土中汲取精神养分,在躬身服务中锤炼过硬本领,在创新探索中贡献青年智慧,真正让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工运精神、八一精神融入血脉、化作动力,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江西篇章贡献了澎湃的青春光影力量。(通讯员:许阳 曾静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