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木对话的人——叶良柱的非遗传承之路

一、瑕疵里的美学觉醒 工作台上常年摆着块虫蛀楠木,这是叶良柱的“镇坊之宝”。2016年修复清代戏台时,他在废料…

一、瑕疵里的美学觉醒

工作台上常年摆着块虫蛀楠木,这是叶良柱的“镇坊之宝”。2016年修复清代戏台时,他在废料堆发现这块布满虫洞的木料,却将其转化为《梁祝》浮雕的背景——蛀孔化作漫天星斗,虫道蜿蜒成银河。“瑕疵是时光的私语,要学着与缺陷共舞。”这种“化朽为奇”的智慧,在他设计的“共生系列”茶桌上达到极致:利用木材裂纹镶嵌琉璃,形成树脉与水流共生的意象,斩获国际工艺设计金奖‌。

二、榫卯中的科学密码

在复原明代官厅梁架时,叶良柱发现工匠在承重柱内部雕刻莲花纹。通过三维扫描技术,团队发现这些装饰性纹路竟暗合应力分布图,既减轻梁柱重量又提升抗震性能。“古人用‘步步锦’榫卯连接飞檐,45度斜切不仅为了美观,更利用三角形稳定性抵御台风。”他将这些发现整理成《木构的沉默语言》专著,用现代力学公式诠释古法智慧,被多所高校建筑系列为参考教材‌。

三、跨界中的技艺破圈

2023年,叶良柱与故宫文创团队合作的“紫禁城斗拱盲盒”引发抢购热潮。每个3厘米见方的微缩构件皆可拆卸组装,附赠的AR卡片能呈现太和殿全景营造过程。更颠覆性的创新是“木艺数字孪生系统”——扫描实物作品即可生成带工艺参数的数字资产,年轻匠人可在虚拟空间反复练复杂榫卯组合,错误操作会触发震动反馈,仿佛被师父敲打手心‌。

四、传承链的生态重构

面对“十年难出师”的传统授艺模式,叶良柱在晋江创立阶梯式传体系:新手通过VR模拟器掌握基础技法,中级学员参与古建测绘积累经验,优秀者方可接触文物修复。他特别设置“缺陷作品展区”,陈列历代学徒的失败案例:因湿度计算错误爆裂的屏风、比例失调坍塌的微缩塔楼…每个残件都标注着精确到日的温湿度数据,形成震撼的“错误博物馆”‌。

关于作者: 江西新闻快报

为您推荐